北美新移民作家的精神救贖之路 ——《北美中文作家作品選(2021)》評述
海外華文文學,是世界華文文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和組成部分。移居美國的華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一方面遠離了母國本土文化,另一方面又被美國主流意識形態和美國文化邊緣化,但他們在美國生活的現實境遇里,對自身的困惑和對母國的情懷,通過中文寫作得到了精神救贖。近些年,北美中文寫作者在國內各類文學期刊發表和獲獎的已不在少數。面對中美文化的巨大差異,他們付諸筆端的是對中西文化的體認和感悟,因此文本里總有自己身份的烙印和亮點。
北美中文作家協會最近出版了《北美中文作家作品選(2021)》,這是該協會編選的第五本年選。所選作品有小說、散文、詩歌和評論。11個短篇小說中,有沙石發表在《收獲》的短篇小說《曾經的音樂》,有唐簡發表在《山花》的《潛流》,以及葉周、凌嵐、應帆、怡然、王婷婷、曾曉文、常少宏、山眼、陸蔚青等的小說作品。
沙石的小說深受讀者和評論家的好評,曾先后在國內的《收獲》《北京文學》《上海文學》《清明》等刊物發表小說,還出版過長篇小說《情徒》和中短篇小說集《玻璃房子》。這篇被選進年選的《曾經的音樂》,主要講述了“我”與同班同學張一禾兒時因愛好音樂結緣,分別后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到中老年后,他們總是以奇遇的方式產生靈魂碰撞。顯然作者的著眼點,在于對小人物的人性追尋和對歷史的重新審視。唐簡的《潛流》用意識流的手法,描述主人公郭明在母親死后的一系列精神問題,其心理和精神上真正痛苦的原因,還是身份認同(文化屬性)上的弱勢地位。陸蔚青的《黑石榴小鎮》,講了主人公劉翔失業后,在瑣碎生活中的喜怒哀樂與孤獨、困惑、彷徨。
葉周是資深電視制作人,北美洛杉磯華文作家協會榮譽會長。曾出版長篇小說《美國愛情》《丁香公寓》等,先后在《收獲》《上海文學》《北京文學》《小說月報》等雜志發表小說,還在香港《大公報》發表《回望郭沫若》等散文。他的短篇小說《有一種告別》,以流散的視角講述了兩種不同的告別,敘述著疫情前和疫情期間“我”和“她”的故事。故事并不復雜,相遇、重逢與告別,卻道出了人間在災難面前的情誼和溫暖。
年選里的13篇散文,可圈可點的也不少。小說家張翎的《狐貍、貓和鄰舍:我鼻尖下的新世界》,寫的是疫情期間動物與人的故事,頗有新意。而陳九的《想念我認識的李琛》,一下把讀者帶到了上世紀70年代的高考。這種身在異國他鄉,回憶母國往昔,便是為空間建構和身份認同關系,提供了一種視角和眼光。
蔡維忠從事新藥研發工作,業余寫作,已出版兩本散文集,2021年以《哈佛導師》獲得《上海文學》獎。他發表在《香港文學》的散文《供養一個靈魂》,講述真哲跟他的日本老師神崎憲學習尺八,讓尺八傳回中國的故事。神崎憲去世后,真哲和師兄辦了一場活動,表達供養一個靈魂的意義,從而使他們在這次活動中得到了自己靈魂的升華。作者娓娓道來,頗能引人入勝。這篇散文讓我想起他的另一篇《尺八之諾》,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吳玲瑤是個勤奮的作家,出版56本散文集,十分驚人。她的《幽默過日子》,講生活中的色彩、遺傳、笑聲。普普通通的生活小事,頗具幽默感染力,讓讀者忍不住會心一笑。爾雅的《誰念西風——我的父親母親》,說的是她3歲喪母,被寄養到外祖父母家生活,16歲寒假去父親家探親的故事。她從生活點滴著手,雖然父女長期不在一起,有著諸多隔閡,但血濃于水的親情躍然紙上。
程奇逢的《舊書店的故事》,描述紐約女作家海蓮靠寫劇本為生,但她嗜書如命,喜歡價格低廉的倫敦舊書店的書,便給該店經理弗蘭克寫了封信,沒想到弗蘭克立即就回信了。此后兩個人的書信常來常往,并在信中闡述文學觀點,討論作品,傾訴自己的生活狀況。20年匆匆過去,弗蘭克去世,海蓮把他們的通信取名為《查令十字街84號》出版,立即成為暢銷書。海蓮用這本書的稿費買了機票,第一次飛去倫敦,舊書店卻早已歇業,但她相信弗蘭克已是她生命中的一部分。作者的描述帶著淡淡的哀傷,讓人相信真正的友誼地久天長。
旅美作家盛林靈氣充盈,信手拈來皆成文章。自2009年嫁到美國至今,在德州鄉下勤奮耕耘,并且與動物為伴,家里的雞、狗、貓、孔雀等都是她寫作的源泉。2019年她出版《半寸農莊》,次年獲得浙江省“三毛散文獎”征文大獎。這篇《接風派對》,主要講她嫁到美國后,那些美國親友要為她的到來舉辦歡迎派對。于是她經歷了三個歡迎派對儀式,有趣的好事一樁樁,皆在她描述的細節中。
散文輯里除了寫到的這幾位作家作品外,還有張宗子的《讀斯瓦福德的〈貝多芬傳〉》、劉荒田的《庚子札記——讀〈隨園詩話〉》、百草園的《蟲二先生疫情故事對我的沖擊》、陳艷群的《定情寶船》、江嵐的《美國警界特權的大小圈子》、饒蕾的《姥姥》等,都不乏優秀之作。
年選的詩歌小輯,只選了兩位詩人的作品。宇秀是加拿大華裔詩人,曾經出版《一個上海女人的下午茶》《我不握住風》等詩集。她的《只有光芒的事物不哭》三首,短小精悍;寫疫情中的思緒,卻有一種從身體內部呼之欲出的“痛”。李玥的《起風了》,字里行間飽蘸著對母親的深情,但終也不能忘記在無邊風雨中難以入眠的日子;詩人觸景生情,寓意深刻,讓人沉思。
評論小輯里,首先是劉倩評論戴舫長篇意識流小說《咖米其傷》的文章《何為懷憂心煩傷》。她從文本分析著手,多方面闡釋了小說人物、技巧、手法和語言。其實意識流小說,對評論者來說頗有難度,但劉倩還是層次分明地闡釋得細致入微。
顧月華的《書香氣息》是一篇讀書隨筆,寫的是收到潘耀明新書《這情感仍會在你心中流動》后的感悟和與之相交集的往昔。作者娓娓道來,親切感人。讀者從她的筆下認識潘耀明,走近潘耀明,也從她的筆下看到了吳祖光、劉心武、王蒙、蕭乾、阿城、張香華、諶容等從前的影子,欣賞到了一道道文壇風景?;蛟S,讀者還感受到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書香氣息。
除了劉倩和顧月華,評論輯里還有李文心的《對種族歧視說不:亞裔文學先驅約翰·岡田》,解芳的《略談顧艷小說創作的轉型》,以及張惠雯的《寓言和抒情詩——我喜歡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都是不錯的佳作。由于篇幅有限,只能簡要地評述該書內容。
如今北美中文寫作群已是一個龐大的群體,除了年選里已提到的,還有越來越多的北美華人加入到中文寫作的隊伍中來。他們中既有成名作家,又有后起之秀。譬如:盧新華、嚴力、蘇煒、張翎、陳河、夏商、沈喬生、范遷、薛憶溈、陳謙、倪湛舸、薛海翔、陳瑞琳、二湘、黃宗之、鄭南川、施瑋、南橋、凌珊、夏周、沈寧、董晶、胡剛剛等。我想北美作家們在異國他鄉的孤寂歲月里用中文寫作,一方面是對母國的情懷,另一方面是對自身精神世界的救贖。正因為是這樣的出發點,相信北美作家們的作品一定會越寫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