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登錄

中國作家協會主管

專題片《扶貧路上的文學力量》:記錄波瀾壯闊的奮斗圖景

來源:中國作家網 |   2021年02月26日07:21

消除貧困,自古以來就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理想。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數以億計的農村人口擺脫了貧困。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度最強的脫貧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既掛帥又出征,親自指揮、親自部署、親自督戰。經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時刻,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

在這場脫貧攻堅戰役中,一批又一批的中國作家,深入扶貧一線,以文學的熱情和力量加入到脫貧攻堅偉大事業中去,向世界講述了一個個真實、立體、深情、飽滿的中國故事。

第一章:聆聽大地的心跳

一切有抱負、有追求的文藝工作者,都應該追隨人民腳步,走出方寸天地,閱盡大千世界,讓自己的心永遠隨著人民的心而跳動。

——習近平

【解說】走出書齋,深入扶貧攻堅的一線,到人民中去,是近些年來中國作家們的共識。

鐵 凝:我們一批又一批的中國作家,他們真的是深入到貧困的地區,去傾聽中國大地最有力量的心跳,去捕捉一個民族最有活力的呼吸,去書寫鄉土中國在今天的巨變,書寫芬芳的中國故事。

莫 言:他們深入到基層,有的地方比較偏僻,比較艱苦,但越是在這樣的地方,脫貧致富的實踐就更加具有意義。

邵 麗:脫貧攻堅戰這么一場大的戰役,文學是不能不在場的。

徐貴祥:作家只有把他的根深深地扎在生活當中,扎在人民群眾當中,他才能汲取最豐富的營養,去長成參天大樹,枝葉繁茂。

【解說】為記錄脫貧攻堅這場人類偉大壯舉,一批又一批的作家深入脫貧攻堅主戰場。從湘西十八洞村精準扶貧首倡地到福建寧德扶貧第一村,從黔西南到華北平原,從大涼山到青藏高原以及西部邊陲,作家們日夜兼程,走村串戶,實地走訪,只為獲取真實的第一手材料。

任林舉:采訪延邊地區的時候正是冬季,天寒地凍,很艱難,q春和延邊地區都是邊境,彎路多,路窄路滑,漫天冰雪。

徐 劍:從藏東、昌都就開始了,19個縣,環著一條大北線走317國道,進村入戶,入黑帳篷入白帳篷,然后一直用自己的眼睛在觀察。

【解說】故事正在發生的地方就是作家們的戰場,他們有的深入山區,與當地人民吃住在一起;有的涉水登島,翻山越嶺,感受脫貧攻堅帶來的巨變。作家們以深入的體察和筆力,奉獻著自己澎湃的創作激情,甚至還有人為此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2019年深秋,湘西十八洞村迎來了一位熱情而又普通的老人。他冒著毛毛細雨,像一個親切的老朋友那樣陪著當地老鄉種地聊天,逮著誰就饒有興致地聽他們講村里脫貧的故事,他是作家李迪!吧钍强诰,找到井就有水喝,創作的源泉就在生活里邊!边@是李迪踐行一生的創作理念。

高洪波:李迪對生活素材的掌握近乎苛求,他對自己所從事的文字工作有一種非常執著認真甚至敬畏的心理。

李培禹:李迪老師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過程中燃燒著的一團火,他通過他的筆把基層人民群眾的真善美展現出來。

顏 慧:我們看《十八洞村的十八個故事》就能發現,每個人脫貧致富的方式都有他的一個生活軌跡,你會覺得整個脫貧攻堅的歷程觸手可及。

【解說】然而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竟是李迪人生中最后一次深入生活。由于過度勞累誘發舊疾,回到北京后李迪就病倒了。但是為了順利完成書稿,他在身體已經嚴重衰弱的情況下,依然堅持寫作。2020年5月,李迪的病情進一步惡化,不得已住進了醫院。此時的李迪已經虛弱得無法提筆寫作了,在病榻上,他以頑強的毅力,以口述的方式完成了最后的書寫。18個動人的故事, 13萬多字,是李迪用文學丈量時代的鏗鏘足音,也是這位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作家對這個時代最熾熱的表白。廣袤的中國大地上,還有更多的作家正在用雙腳丈量腳下的土地,用滾燙的心譜寫與人民同心、與時代同行的作品。

第二章:書寫時代的巨變

人民既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歷史的見證者,既是歷史的“劇中人”、也是歷史的“劇作者”。

——習近平

【解說】作為對世界減貧貢獻率超過70%的國家,中國所開展的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而這場偉大實踐,為作家們提供了一個巨大的能量場。與此同時,每一位深入扶貧一線的作家,都被這片土地上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所深深震撼。

范 穩:我生活的云南,民族眾多。很多民族的鄉村在脫貧攻堅戰之前,沒有公路,交通不便,人們的住宿條件也很差,F在脫貧攻堅戰打響以后,城鎮通公路實施以后,去任何一個鄉村都有柏油路,而且老鄉們的房子都煥然一新。

李春雷:農村的變化是徹底的。表面上是物質的,房子蓋起來了,路修起來了,農民的腰包有錢了,他們的生活和餐桌上豐富了,而這些情況背后體現了一種精神上的站立。

滕貞甫:我兩次去湘西的十八洞村,看到了很多扶貧干部在基層確實很辛苦,有的積勞成疾,健康出了問題,有的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許春樵:扶貧現場的故事太多了,這些東西肯定會震撼和刺激到你,激發你的創作激情。

【解說】從2019年年底開始,羅偉章多次前往大涼山腹地昭覺縣,進行深入采訪。在這里羅偉章終于理解了大涼山為什么會被稱為全國脫貧攻堅“硬仗中的硬仗”。在走訪的過程中,羅偉章常常被扶貧干部與當地民眾為斬斷窮根所做的努力而感動。

羅偉章:昭覺那邊有一個日哈鄉,日哈鄉的幫扶隊長叫張軍,他就跟我說了一句話,說老百姓心痛我們,心痛就是情感的高級形式。對一個人有情感,那么什么事都會讓我感到心痛,這是高級形式,是一種最深的情感。所以老百姓對幫扶干部的付出是看在眼里的。

【解說】如果說大涼山被稱為全國脫貧攻堅戰中的硬仗,那么在全國的扶貧地圖中,福建寧德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地處福建省東部的寧德,一邊挨著魚米之鄉福州,一邊挨著富庶之地浙江溫州,在東南沿海經濟帶中,寧德竟是惟一的貧困區,被稱為“黃金斷裂帶”。然而經過30多年的發展,這里已經成為福建省新的經濟增長極。這里的巨變,引起了作家許晨的關注。走訪調研中,許晨了解到這場扶貧接力的開端。1988年,習近平被任命為寧德地委書記。他從富庶之地廈門調任至此。已經窮怕了的寧德人以為這位新任地委書記能帶來一些快速致富的大項目,但是在走訪了寧德9個貧困縣后,習近平圍繞擺脫貧困提出了樹立“弱鳥先飛”的追趕意識,推動全市上下發揚“滴水穿石”的閩東精神。

許 晨:寧德經歷的扶貧過程是這樣的,從輸血式扶貧到換血式扶貧,最后找到了一條路,要讓他們有造血機制:幫助辦企業,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發展茶葉種植和加工,發展農家樂,等等。

【解說】30多年過去了,如今的閩東已經從封閉落后、積貧積弱的邊緣老區昂首闊步成為生機勃勃、宜業宜居的海濱新城。作家許晨以《山海閩東》《滴水穿石》兩部報告文學,真實地追蹤再現了寧德各縣艱難探索的歷程,生動形象地展示了閩東人民所創造的山海巨變。

毫無疑問,脫貧攻堅所帶來的深刻改變已經無處不在,其中最為深刻的變革來自于中國農村。

陳毅達:實際上我們現在農村的變化也無比巨大,農村有很多新的業態,比方說農莊經濟、觀光農業、返鄉創業等等。

【解說】因此有越來越多的作家,把書寫的目光投向了這里,關仁山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關仁山:我生長在冀東平原,從小就跟著母親在野地里跑,對農民土地確實有一種很深的感情,書寫農民的命運,書寫他們的苦難,書寫他們的祈愿,書寫他們的生活,是我的夙愿和理想。

【解說】這一次關仁山把采寫的重點放在了河北阜平。在他的印象中,自國家啟動扶貧計劃以來,河北阜平就一直沒有離開過國家級貧困縣的名單。那是一個藏在大山的褶皺里,世代貧瘠的地方,那時年輕人紛紛選擇外出謀生,但是如今這里全然變了模樣。黑崖溝村是關仁山采訪的眾多的自然村之一。因為易地搬遷,這個村落荒廢無人,但如今這里卻變成了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旅游打卡地。改變是從年輕人回鄉創業開始的。

周合偉(回鄉創業青年):現在鄉村劇變,我實際上是個代表,我背后還有很多扶貧的年輕人……他們支持我,實際上就代表了這些年輕人對家鄉的一種貢獻。

【解說】從背井離鄉投身城市到返鄉創業,這種變化讓關仁山開始重新思考新時代的中國農村和農民。他通過報告文學《太行沃土》《太行山上掛金傘》以及長篇小說《金谷銀山》,聚焦阜平貧困群眾的命運變遷,真實生動地講述了阜平縣在脫貧攻堅偉大實踐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時也重新塑造了新時代的農村農民形象。

【解說】隨著扶貧工作的推進,許多作家也以掛職干部的身份深入到扶貧攻堅第一線。

【解說】地處青藏高原東北邊緣的小縣城臨潭,曾經是個貧困無望的地方。自1998年臨潭成為中國作家協會對口幫扶對象后,中國作協領導先后多次前往調研,并選派多名干部來這里掛職,充分發揮作協優勢,創造性提出“文化潤心,文學助力”的工作理念。

朱 鋼:“文化潤心”實際上是通過文化的方式幫扶、提高臨潭人的自信心和脫貧攻堅的志氣,“文學助力”是通過文學對文化的挖掘宣傳這樣的功能。

毛廣程:中國作協對臨潭縣的幫扶已經20多年了,經過這么多年堅持不懈的文化扶貧和幫扶,對當地文化事業的促進是很明顯的。臨潭縣已經被中華文學基金會確定為中國文學之鄉。

【解說】與此同時,中國作協還動員社會各方力量為臨潭縣的教育發展助力,組織學校的老師進京學習培訓,還給孩子們帶來了各種圖書和文體設施。文學像春天的細雨,在這里催生出一片生機勃勃的景象。

劉慶海(池溝村校長):中國作協為我們創建了圖書室、文化長廊、書法室等,給我們學校帶來了很多幫助。尤其圖書室藏書從過去的幾百冊達到現在的幾千冊。學生通過閱讀知識增多了,眼界也寬了。

【解說】無論是深入一線采訪,還是以掛職干部的身份長期扎根人民,作家們深刻地意識到,深入生活才是創作的有效途徑。

第三章:用作品完成使命

每到重大歷史關頭,文化都能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億萬人民、為偉大祖國鼓與呼。

——習近平

【解說】《花繁葉茂》這部講述貴州遵義市花茂村新時代干部群眾戰貧困、奔小康的電視劇,在播出后不但拿下了不俗的收視成績,同時也引發了年輕觀眾和網友的一致好評,很多觀眾表示,通過《花繁葉茂》才更加了解了鄉村的變化和脫貧致富的歷程。而這部反響熱烈的電視劇改編自作家歐陽黔森的報告文學《花繁葉茂,傾聽花開的聲音》。

歐陽黔森:當年我寫這部報告文學的時候,剛好是十九大召開,我們黨讓全世界聽到了中華民族吹響了偉大復興的號角,花茂村換了人間。

【解說】劇中所表現的花茂村位于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楓香鎮,原名“荒茅田”,是一個連飲水都困難的貧困村,但如今,花茂村已經成功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同時被評為省級同步小康示范村。

歐陽黔森:5年了,這真是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腦海中)跳出來的第一個感受就是換了人間,這種感覺很強烈。所以說花茂村發展的歷程,實際上是我們新農村建設或者精準扶貧的一個縮影。文化屬于軟實力范疇,但是當你的文化產品、文化塑造的人物或者藝術品能助推當地的文化旅游,助推經濟增長,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解說】如今反映脫貧攻堅的優秀作品層出不窮,許多通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人民文學》等報刊發表,這些作品一經推出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鄧 凱:我們發表了這些作品之后,包括當地的群眾都特別激動,覺得自己被寫進了作品里面,從一個行走在大地上的人,變成了一個在報紙上被文字記錄的對象,所以他們跟作家們都有非常好的互動。

董宏君:我們看到的文章中所呈現出來的是不同的地域、處在不同發展階段的山村,是他們在脫貧致富奔小康路上的生動實踐。

【解說】這些優秀的文學作品通過報刊、網絡,以及改編成影視劇的方式走向大眾,它們全景式地記錄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所發生的這場特殊的人民“戰爭”。

孟繁華:中國作家在扶貧道路上的文學聲音,以及他們塑造的文學形象,讓中國廣大農民和廣大的中國讀者看到了整個國家脫貧致富的希望。

施戰軍:這些作品對于我們時代有交代,對于人民有交代,對于國家有交代,對于我們的未來發展趨向有交代。

路英勇:這些書的出版為我們脫貧攻堅、決勝小康提供了一種強大的精神動力,全面展現我們脫貧攻堅的成就。

薛印勝:我覺得一個時代的文學作品,一個時代的文學成就,最終還是要拿作品來說話。文學應該以文學的方式記錄我們在脫貧當中人民的身影,為后世留下一份珍貴的民族記憶。

【解說】中國作家協會于2019年9月19日啟動了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一年后,一批優秀作品借助成果發布和海外簽約儀式出版發行,讓全世界了解到中國脫貧攻堅的光輝業績。

李敬澤:我們今天發布的脫貧攻堅題材報告文學創作工程,就是我們的作家和人民一道前進的豐碩成果。他們所講述的這些故事不僅在今天看來是動人的,也必將讓我們的后代在多少年后依然會為這些故事而感動。

【解說】作家們動情書寫,深切思考,用一部又一部反映時代巨變的作品完成了使命。2020年12月11日,在中國作協“紀錄小康工程”研討會上,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書記、副主席錢小芊這樣說道:“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是當下中國最重大的時代主題。以文學的方式記錄小康,為民族復興書寫‘信史’,是中國文學義不容辭的責任與擔當!

【解說】只有與時代同步,回應時代的風云激蕩,領會時代精神的本質,文學才能具有蓬勃的生命力,產生巨大的感召力。

鐵 凝:中國文學特別是近代以來的中國文學,其實一直就有“鐵肩擔道義”的內涵。我想在今天,人民的命運、希望、眼淚、歡樂,仍然是中國文學和中國作家永不枯竭的創作源泉和動力。

【解說】大地遼闊,精神無垠,延續近現代以來中國文學薪火相傳的優良傳統,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作家一直立于時代潮頭,行走在中國大地的縱橫阡陌,他們用自己手中的筆,記錄下這個時代波瀾壯闊的奮斗圖景,而這些作品,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他們將帶著文學的深情與深思,帶著時代的溫暖與力量傳之后人!

(撰稿:魏瑞娟)

四库影院永久国产精品地址|天堂AV无码大芭蕉伊人|野外性史欧美K8播放|免费A级毛片无码A∨|亚洲全黄无码性色视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