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文學作品來說,評價不一實屬正常,評價的巨大的差異并非是一件壞事,也可能是有意義的。
張莉認為,好的文學一旦被整個文化界都關注的時候,首先說明這個人很有實力,他的著作冒犯一部分庸眾,同時也深受各種行內的好評。
當鼴書越來越關注藝術家書這個話題,并且更加自覺地挖掘其本質時,開始不滿足于在邊緣之地徘徊,嘗試設計更接近藝術家書內核的作品。
脫貧攻堅,國家主要政策是“兩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在各類扶持和補助下,貧困縣的基本生活得到很大改善。
選宋詩,沒有現成的《全宋詩》供選擇。鍾書是讀遍宋詩,獨自一人選的。他沒有一個助手……那么大量的宋詩,他全部讀遍,連可選的幾位小詩人也選出來了。他這兩年里工作量之大,不知有幾人曾理會到。
2020年是決戰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圍繞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廣大作家積極參與、投身到脫貧攻堅題材的文學創作實踐中,推出了一大批優秀的文學作品。
從疫情膠著時期到后疫情時代,青少年心理疏導、家庭關系、教育方法、學習方法、普遍性焦慮等均成為家庭和社會關注的焦點。
城市內部發生了什么?為什么寫起城市文學,作家們也和筆下的人物一樣走進了困境?究竟是城市的問題,還是文學的問題?
雖然行業內對于閱讀與IP開發的優先度各持己見,但無論如何,網絡文學的新文創生態發展已是必然趨勢。
當文學遇上新媒體,新的寫作生態和樣貌也隨之出現,本期我們以同題問答的形式請曾入選“本周之星”的3位作者從自身的創作實踐出發,審視并嘗試闡釋原創寫作中的“異質性”追求。
我們這個時代的女性生存狀態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從何而來?會走向哪里?嚴肅探討這些問題的作品不多。
你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是學習最好的時候,因為你別的事情干不成,你就全心全意學習新的知識好了。
我覺得更重要、更成熟的作家,會有問題意識,這種問題意識不僅僅是一種洞察力,同時也是一種不斷地自我更新的能力。
接受采訪時,李莎說:“把中國文學介紹到國外,這是我們愿意做的,不是義務,而是好玩、有意思,愿意這么做?!?/p>
3月10日起,由中國作家協會精心策劃、組織的“同舟共濟 同心戰‘疫’”主題作品線上誦讀會在中國作家網、人民網、新華網等網絡平臺陸續播出。
2月20日到24日,中國作家網的9位記者決定從身邊寫起,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采訪盡可能多的行業、地域,看看這些普通人,在非常時期如何生活,如何工作,如何將微小的自己匯入全民戰疫的磅礴力量之中。
到現在為止,我所有的小說或者說80%以上的小說,其實是想傳達出一種命運感。
如果沒有詩歌作伴,我可能會更加迷茫,更加找不到方向。
作為生活的記錄者、情緒的捕捉人,作家們關注、思考、書寫這場陌生而殘酷的“戰役”
文學內刊是基層廣大文學愛好者維系文學情緣最親近便捷的途徑,辦好文學內刊,要向下為基層作者服務……
文學的力量是對人們精神生活影響的力量……
中國作家網推出《青鳥探刊》欄目,跨越編輯和讀者之間“一本刊物的鴻溝”,實地探訪各大文學期刊編輯部,給編輯一個鏡頭,給文學一個窗口,給夢想一片天地。
中國作家網在眾多發言中梳理焦點、精選重點、呈現觀點,三篇側記帶你一探會場究竟!
百川匯海萬物生姿,返本開新致敬經典……
人成熟的那一刻,也意味著開始衰老的一瞬間,如何面對成長的另一部分……